景盛配资,网络炒股杠杆平台,专业股票配资平台,免费炒股配资

行業資訊

首頁>資訊中心>項目動態
【行業展望】建筑工業化與計價市場化
發布日期:2020-03-26來源:綠建之家

發展工業化建筑已成為未來中國建筑業發展的一大主向,同時給傳統建設工程計價依據帶來結構性沖擊。提出在當前工業化建筑發展的初期,基于“信息為主、定額為輔”的計價市場化思路,構建工業化建筑計價體系,待工業化建筑發展至一定規模及成熟度時,最終形成功能化、系列化的工業化建筑計價依據機制。

微信圖片_20200326084018.jpg

一、引  言


建筑工業化為建筑業帶來了一系列變革與進步,“手工→分工→專業→機具→機械→分部→工廠→部品→市場→社會”這一進程是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建筑業一路演進的現實大劇。隨著物質、文化及社會的進步,文明施工、品質制作、精良制造的進化,使得“現場體力及手工勞動、室外濕作業、大而全的縱橫向一體化施工”模式向著“工廠智慧及機器勞動、室內干作業、分工分部服務外包社會化生產”趨向轉型與升級。


同時期,建設工程造價的確定與控制由關注生產企業現場施工、工料消耗、生產成本轉向關注交易市場產品、分包、商品及合約層面的模式與倫理,農業化、手工化、勞作式的工料考記型計價方式向著工廠化、商品化、交易式的市場交割型計價模式演化。如何把握時勢變化脈動,適時預測、應對進而引導計價理論、行為與時俱進,成為新時期建筑工業化、計價市場化的關鍵。


二、建筑工業化


建筑業發展主要包括建造技術與管理模式的改進與發展,歐美等發達國家發展實踐證實,實現這兩者改進與發展的最佳途徑就是實行建筑工業化。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國家建委提出,建筑工業化以建筑設計標準化、構件生產工業化、施工機械化為重點。2016年發布的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發展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提高建筑技術水平、安全標準和工程質量,推廣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發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縮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質量。制定裝配式建筑設計、施工和驗收規范。完善部品部件標準,實現建筑部品部件工廠化生產。鼓勵建筑企業裝配式施工,現場裝配。建設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積極穩妥推廣鋼結構建筑?!睆倪^去近40年建筑業發展來看,順從自機械化至工廠化、裝配化、部品化,直至工業化建筑理念的形成,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01、施工機械化


勞動生產率、勞動力素質低,是建筑業生產的先天病、遺傳病,大量未經培訓、無學歷或低學歷的農民工進工地如入田地,人工挖裝運土、人工挖孔樁、人工回填夯實、人力倒運抬運搬運、人工攪拌水泥砂漿及混凝土、人力車運輸、手工砌磚抹灰、手工搭拆腳手架、安拆模板、手工綁扎鋼筋、澆搗養護混凝土、泥工、木工、磚瓦工、鋼筋工甚或電焊工、金屬工,樣樣均可上手入道,這是當今中國廣大農村及相當多城鎮建設中的現實。隨之造成工效低、工期長、噪聲污染大、施工質量低劣、安全事故頻發、房屋耐久性抗震性等性能低下等的狀況。這也造成了我國建筑產業人均年竣工面積僅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1/4~1/5、住宅工期是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4~1.5倍的低效能現實,更勿說造成的施工現場垃圾多、材料損耗浪費大、變更返工率高、技術含量及利潤率低下、人文素質無以可持續改善發展的環境及社會問題。


挖掘機、推土機、自卸車、鑿巖機、破碎機、打樁機、旋挖樁機、木工機具、金屬加工機具、攪拌機、廠拌(商品)混凝土、混凝土輸送泵、振搗器、塔吊等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減輕了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和密度、提高了建筑施工現場的勞動效率和效能,同時提升了勞動質量和施工水平。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建設已達到了如此機械化施工的程度,然而仍脫離不了大量露天室外作業、噪聲和污染問題的存在,這種施工機械化程度也僅是建筑工業化的初級層面。


02、構件生產工廠化


制造業工業化的進程源自于工業革命的實現,第1次工業革命使得機器代替了手工;第2次工業革命使得自動化流水生產線代替了單臺機器生產,實現了大批量的規模生產;第3次工業革命使得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代替了標準化生產線生產,實現了數字化自動控制下的大產量定制生產,步入了電子計算機和信息控制技術廣泛應用的“信息化時代”。


建筑業工業化源自并借鑒于制造業工業化,其最大特點是通過構件、部品的工廠化生產,促進建筑構件、部品的社會化生產、商品化供應與交割,將建筑產品生產管理向制造業產品生產管理靠攏、轉型、進階,使得建筑構、部件工廠化、預制化生產、裝配化施工向著大工業設備制作安裝的標準化、精密化、品質化邁進,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生產、工廠-現場一體化管理。達到了高精度、高效率、高質量、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低事故、低工期的效果。更使得建筑工業化實現“規劃—設計—制造—裝配—管理—運營—維護—拆除”全產業鏈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成為可能。


03、工業化建筑


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的國家《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GB/T 51129-2015,以下簡稱“國標”)對工業化建筑作出了定義,“采用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和信息化管理等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建造的建筑”稱為工業化建筑,明確該標準適用于民用建筑的工業化程度評價。國標的出臺,對樹立工業化建筑概念,規范工業化建筑評價,推進建筑工業化發展,促進傳統建造方式向現代工業化建造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國標對設計階段評價基礎項作了量化規定:參評項目的預制率不應低于20%,裝配率不應低于50%,并應進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室內裝修一體化設計。預制率是指工業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體結構和維護結構中,預制構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對應部分混凝土總用量的體積比,預制構件類型包括預制外承重墻、內承重墻、柱、梁、樓板、外掛墻板、樓梯、空調板、陽臺、女兒墻等結構構件;裝配率是指工業化建筑預制構件、建筑部品的數量(或面積)占同類構件或部品總數量(或面積)的比率,建筑部品是指工業化生產、現場安裝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產品,通常由多個建筑構件或產品組合而成,包括建筑屋面、門窗、內隔墻、衛生間、廚房、儲柜、外圍護結構等類別。標準化設計強調采用統一模數、類型少、多組合的建筑單元,包括單棟基本戶型的數量上限、單體建筑中重復使用預制構件及建筑部品數量的占比下限的指標規定等。


工業化建造方式主要指建筑設計、裝配施工、室內裝修等主要環節采用一體化、信息化的施工技術與組織管理過程,工業化建筑項目應盡可能達到成品房工程驗收。國標對建造過程評價基礎項作了:參評項目應按工業化建造方式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并應滿足建筑設計、生產運輸、裝配施工、裝飾裝修等環節的協調配合與組織管理要求;室內裝修工程應與建筑設計、構件制作、主體施工和機電設備安裝實現一體化;區別于一般的勞務市場用工、勞務分包、工程轉包關系,工業化建造應具備專業化的施工隊伍,具有成建制的專業化經營管理公司,有熟練的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和工人隊伍,工人具有統一的用工管理、技術培訓和考核制度。


國標對管理與效益評價基礎項作了:參評項目建造過程應建立節能、節水、節材和建筑廢棄物管理制度,并應具有相應的數據記錄和節約效果分析,參評項目設計、建造全過程應采用信息化管理技術,并應實現設計、生產、運輸、施工、監理、運營等環節的協同工作。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是通過信息數據平臺管理系統將設計、生產、施工、物流和運營管理等各環節連接為一體化管理,共享信息和資源,有效地支撐項目的實施與決策系統。


三、計價市場化


與制造業相比,建筑業項目地點的分散性和建筑產品的不重復性是建筑工業化的兩大制約要素。從上個世紀50年代建筑工業化概念的引入直至今日之大張旗鼓地推行過程可以觀察到,與傳統工藝建筑相比,工業化建筑從設計到建造再到管理,其對傳統建設程序及內容施行更多的嚙合、鏈接與一體化是主導和方向。與現行計價定額的分、散、細、繁的生產型成本計價模式相比,未來工業化建筑的合、整、并、全的商品型市場計價模式將成發展主導。


01、建筑構件生產的由分到合


從最典型的商品混凝土的推行及普及過程可以看到,當初在工程計價定額中由砂、石、水泥、水的配比含量、價格組成而形成的混凝土拌制工料費,是分別套用不同子目單價形成的,砂石水泥水的含量及價格在定額附表中的不同標號混凝土配比表中,配比表中包含了砂石、水泥、水的材料預算價格(含運費),現場配料、拌制用工在混凝土構件澆搗養護子目當中?,F如今的廠拌商品混凝土配料、攪拌、運輸價格則合并于每立方不同標號的商品混凝土價格中,無需關注其構成中的砂石、水泥、水的用量、運費及單價,各標號、品牌的商品混凝土價格的形成與確定脫離原先定額子目組分的計價模式,直接由市場詢價、談價、競價形成一個單一商品的價格來決定。這便是一個典型的由分到合的工業化生產與計價的演變過程——由生產、成本計價過渡到交易、市場計價。


進一步地,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現場傳統的“模板及支撐運進→模板制安→鋼筋調直、切、彎制作加工→鋼筋綁扎焊接安裝→現場商品混凝土運送→澆搗養護→模板及支撐拆除運出”此一分作(工序工藝)分列(定額子目及清單項目)分計(算量、套價)過程,演變為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工廠生產、預制制作→構件成品運輸→工地現場吊裝就位的商品構件制運安的合作(一體)合列(單項)合計(構件購運安全套整計)的市場商品購置安的計價過程——更大程度、范圍的由生產、成本分析計價演進到交易、商品市場計價的轉型升級。


02、建筑構件生產的由散到整


墻體由傳統現場散塊條板、標準磚、空心實心砌塊制作砌筑到工廠整塊內墻板、外掛墻板或混凝土墻板制作生產,傳統現場條板、砂漿磚砌體的散制、砌筑、裝飾抹面——不同材質條板、不同標號水泥砌筑砂漿、混合砌筑砂漿原料(水泥、砂、灰料、水)到場、標號配比、場內運輸、拌制→砂漿現場水平垂直運送→磚砌塊的場內外運送、淋濕→現場砌筑、養護及維護→不同標號水泥抹灰砂漿、混合抹灰砂漿原料(水泥、砂、灰料、水)到場、比例配比、場內運輸、拌制→內外墻面找平層抹灰→防水層涂抹→面層抹灰,演進到(木質、水泥或鋼筋混凝土)整塊、(結構、裝修裝飾)整做的工廠制(內外)墻板制運安作業。散塊制作、砌筑、鋼筋混凝土構件(模板、鋼筋制安、混凝土澆搗養護)、內外裝修裝飾的散裝生產計價模式向著整套商品購置安裝模式計價轉變,計價模式隨著由散到整的工業化進程從關注成本、技術生成向關注定制、交易生成轉型。


03、建筑構件生產的由細到并


木門窗制安由傳統的現場門窗框(不同斷面框料按延長米計量套價)制安、門窗扇(實板門、夾板門按面積計量套價)制安、門窗鎖(不同鎖芯)、門窗把手(是否帶鎖)制安、合頁安裝及玻璃安裝的多步細項分序計量計價,演進為工廠成品門窗合并制作(含運費商品構件價格)、現場一體化單件安裝的一項(按樘或面積)計量計價作業。


內外墻面墊層、找平層、面層、塊料面層的抹灰、貼磚作業由以往的每步驟列項計量計價歸并為分最終要求結果合并一項計量計價,更甚者合并結構構件(如窗臺、陽臺、樓梯、內外墻板等)一并實現工廠化作業、運輸及現場安裝及其價格交易。


04、建筑構件生產的由繁到全


廚房、浴室(衛生間)的全整施工計價,包括結構隔墻、地面、天棚及其面層裝飾層、踢腳線、門、櫥柜、煤氣灶、油煙機、排風扇、煙管煙道、給排水管道、水龍頭、照明器具、開關插座、管線、衛生器具等整裝全套制、售、安計量計價。即區分不同規格、型號或等級的一整套廚房或浴室以每個(或套)的價格交易,包含其設計、制作、組裝、運輸、安裝一次實現其完備功能,而非以施工內容分列清單分別計量分項計價匯總來計算其價格。


四、結論與展望


綜前述,建筑工業化打破了傳統建筑分部分項及專業(鋼筋工、模板工、木工、砌筑、裝飾工)間的界限,工廠化、部品化制辦使得原先傳統現場進料、下料、制作工序工藝的制安定額子目或清單項目計量計價模式,向著“由分到合、由散到整、由細到并、由繁到全”的商品采購、成品安裝的計量計價過程轉換。隨著建筑構部件標準化、社會化、專業化的生產、購銷、安裝,建筑工程造價確定與控制中的信息化、市場化程度將大大增強。生產型成本計價模式向著市場型競爭定價模式轉型與發展。


對于工業化建筑,可以預見到的是,面向建設項目現場生產的專業、工序、工藝、工日、材料、機械消耗、分部分項及措施性項目劃分的現行建設工程計價依據“生產消耗量定額為主、市場價格信息為輔”的格局與框架,近期將向著建設項目招投標市場交易形成的反映建筑功能、供求、商品的“成品價格信息為主、裝配消耗定額為輔”的方向演化與發展,功能化(建筑功能、辦公、交通、生活、休憩、起居等內部功能區域構成)、價值化(供需認識、判斷、偏好等)、信息化(組件變換、運輸、安裝)和市場化(競爭、比較、商品化)計價將成為必然趨勢。當前在這一建筑工業化、計價市場化的演進過程中,工程造價計價依據之轉型管理面臨著現實的問題與挑戰,主要包括工廠化制作安裝構部件在整個建筑項目施工內容中的占比及其與現場施工構件間的互融與協調問題;包括傳統工藝施工與裝配式施工部分的 措施費用共用與分擔問題等。為此,作者提出:


01、分部分項內容間的交錯銜接


工業化建筑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建筑項目預制率與裝配率的提升過程也預示著現場生產施工工藝、條件與環境的變革過程,傳統現場大量模板支撐安拆木作業、鋼筋制作安裝、澆筑養護混凝土在與裝配式構件現場吊裝、預留筋空對位接位就位、坐漿敷設安放、臨時支撐設置固定、接縫處模板鋼筋混凝土澆搗養護等的處理的交錯出現、組織統籌、平順銜接過程中,其工程造價的列項、計量、計價取費如何準確切分、清晰度量、無重無漏算價核費?設計、施工、生產、采購(構部件價格包含內容)、運輸、吊裝、就位、后處理等等的分部分項、工作內容間的交錯銜接,需要計價依據跟蹤現場、工廠、市場,與時俱進地及時研究反映、調整制定。


02、措施費用的共用與分擔


現行傳統計價依據中的措施費項目(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費、模板安拆、腳手架搭拆、垂直運輸)及超高增加費的計價,是按照建筑物完整現場施工建造編制的,隨著建筑物部分構件(預制構配件、鋼結構、單元式幕墻的裝配化)的工業化施作,建筑物分部分項工程內容交錯銜接,其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費內容及程度在變換,模板(鋁模板、木模板、鋼模板)腳手架(滿搭腳手架、爬架、提升式腳手架)安拆內容、占比及交互關系在變化,模板腳手架不問市場租賃行情地按照服務面積計量計價還可行嗎?垂直運輸機種、數量及其承擔的內容、時間均在變化中,仍按建筑面積計算還適情嗎?相關計價依據的分與合、分配、分擔及共處、共用,需要進一步跟進研究。


03、未來工業化建筑計價依據之展望:功能化、系列化


隨著工業化建筑的發生、成長(目前仍處于初級成長期)與成熟,其標準化、社會化與信息化日益豐富與發展,其專業分類、功能分類、工藝穩定及其施工專業化漸趨穩定與單一,其后必然形成設計、承建與交付甚而維護完整的構件部品功能化、規格等級系列化的穩定態勢,正像通常工業化設備、汽車產品一樣,各產品之功能、等級最終將成為影響其價格或造價之最終因素,其組成構配件隨之亦形成規格化、標準化、系列化之價格(制作安裝合一)體系……相關計價依據亦將循著功能化(結構、圍護、會客間、辦公寫字間、廚浴房等)、系列化(規格、等級等)之粗構成(工料機費構成、無消耗量)、全費用(直接費用、間接費用、規費稅金合一)方向形成與發展。

來源:《工程造價管理》